本文引用《道德经》原文皆为帛书版,辅以传世版为参考,因为传世版已经确认被大幅篡改,帛书版更为贴近老子的本意。 知“道”才能知道 进入正题以前,先说几句题外话。尽管《道德经》誉满全球,在互联网上受众却不多,能点开这篇文章的读者,我敢说都是笔者的前辈。 所以,晚辈绝不敢以权威自居,只是把自己每天拜读《道德经》的心得拿出来供大家探讨。如此超越时代的传统文化,总得有人默默继承。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没落了,却不知道没落到了什么样的程度。比如我刚刚写下的这句话,里面用到了两个“知道”,我们中太多的人看似知道,实则完全不知道。 我们整天挂在嘴边的“知道”二字,指的就是知晓老子的“道”。古人用心良苦,唯恐后人愚钝,一个简单的“知道”,就是时时的惊醒。 先不说我们能不能知晓老子的道,就知道本身这个语义而言,天底下还有比知道更重要的事的嘛?读万卷书为了什么?为了知道;行万里路为了什么?为了知道;阅人无数又是为了什么?还是为了知道。 什么都不知道,还能有什么指望呢? 西方有句谚语,人人知道荷马,谁又读过荷马,这句话用在老子身上依然受用。我把这句话改动一下,用我们东方的方式表达:哪怕我们做不到起而行之,最起码应该懂得坐而论道。 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引出了许多核心概念,比如道、无为、阴阳、不争、守中等。初学者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概念,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畏难情绪,一个个搞清楚确实有点劳心费力。 其实这里有一个小小的门户,可以对《道德经》快速建立起一个系统的认知。那就是这些概念其实都是围绕“道”派生出来的,知道了什么是道,也就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引申之意。 我们不讨论“道”是什么,这在我上一期的文章已经解释清楚了,重点在于“道”的价值是什么。道的价值在于:尽管它生养并维持了万物的运作,却不自认为有功,更不为一己私利,分毫不曾索取,只是一味的付出,不图回报。 帛书版的原话是: 万物作而弗始也,为而弗志也, 成功而弗居也 这句话在通行本里被改动的很好,不仅贴合本意,而且朗朗上口,像诗一样美妙。所以通行本尽管谬误频出,但是它的语言美是其它所有版本所不能比拟的。比如这个“不辞”,就是不懈怠,勤勤恳恳的意思,用得非常好。 万物作焉而不辞。 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; 功成而弗居 这个道理完美无瑕而且逻辑缜密,然而重点还不在这里,在紧随其后的一句话: 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 正是因为“道”不是为了自己去做这些,所以它才会始终处于最重要的位置,万事万物反而离不开它。 现在我们把这个意思代入“埋头种树、莫待花开”这八个字,其中滋味,一品便知。 何为埋头种树、莫待花开 埋头种树,莫待花开这八个字,是我去年某个深夜偶然间悟出来的一句话,借其中的“莫待”二字,化作“莫岱”作为自己的笔名。 之所以用“岱宗夫”的岱,也有避免执念于出头的意思,因为岱宗夫为五岳之首,这和老子的哲学不谋而合。同时也暗含“莫等待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”的起而行之之意。 更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,不要期待,不要妄想,好好做事,顺其自然。 就像我在别处经常说过的一样,尽管我们更愿意接受老子是一个绝对与世无争的人,不屑于给上层出谋划策,不可否认的是,《道德经》里无为之治的思想本质确实是“管理者法则”。因为“道”就是这世间最大的管理者。 其实我们完全不应该因为这一点就把老子世俗化,恰恰相反,老人家劝告管理者,表面上是维护他们自身的统治,最终的诉求完全是为了避免让老百姓受苦,这是一种最高智慧的曲线救民。因此我总是把一句话挂在嘴边:老子绝对是自己人! 所谓埋头种树,对于管理者来说,就是安心培育,帮助被管理的人长大成材。管理者常常陷入一个误区,总是以为不让手下人出乱子,最好再能有点业绩就可以了。 其实不然,管理者最应当担负的职责是帮助下属成长,让他们尽可能的独当一面,而不是让他们始终维持在一个亦可亦不可的水平,这其实是在误人子弟。出不了业绩,自己也得不到上升的途径。 我们把这个道理代入教师这个职业就很直白了,如果身为管理者的老师不能让学生成绩优异,他本身还具不具备教书育人的资格?在评职称的时候又该拿什么成绩去参评呢?久而久之也就丢掉了饭碗。 所以,做不到这一点的管理者,不可能成为好的管理者。 我们把这个意思再代回老子的本意,如果一个统治者不能让治下的百姓吃饱穿暖,始终让他们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,甚至这种时候还要强行索取盘剥,那老百姓凭什么拥戴他呢?起而攻之也就在所难免了。 所以,埋头种树,就是什么都先不要想,踏踏实实种下因,不要考虑任何果,功到自然成。 这个道理放在个人身上,同样是完全适用的。我拿自己举个例子吧,去年干妈问我想不想进作协,她可以作为介绍人推荐一下。 尽管我知道她的本意不存在暗箱操作,只是单纯的为了拉我一把,我想了想还是拒绝了。因为我还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,就算进了也是差强人意,自己良心上也过不去。 而且这个头衔对于我这匹驽马来说,无非是配了一副好看的马鞍,只有装饰效果,没有实质意义。我需要做的不是考虑这些虚名,而是不断在写作这条路上充实自己。 事实证明,我的选择是正确的,我的每一天都很充实,而且不必被任何圈子干扰,一心做老子的门徒,越是研究老子,越是对这些东西敬而远之。 至于如何理解“莫待花开”这四个字,我想就不必说了。花开与不开,我已经得到了早已种下的树,这就够了。 老子云:知足之足,常足矣! |